其他
访学札记 | 比利时光,连载六
这里推出的《比利时光》系列分为三个部分。第一部分是“比利时光:城市和大学”,这一部分向大家介绍访学的申请过程、寻找住宿的经历,鲁汶城、鲁汶大学以及作者所在的研究所的人、物、事。第二部分是“比利时光:语言与文化”,包括比利时的语言、各种由异国语言生发的趣事以及中比两国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。第三部分是“比利时光欧陆风”,这一部分作者行走在欧陆大地,边走边看,写下对欧洲其他城市,如巴黎、柏林、布达佩斯等城市的观感与体悟。
比利时处于德法夹缝之间,因此鲁汶大学屡次饱受战争之苦。在第一次世界战争期间,1914年8月,德国人的炮火将鲁汶图书馆近五百年的图书积累付之一炬,30万册图书、800多册珍本,还有1000多册手稿,刹那间化为灰烬。此后,靠捐助而恢复的图书馆又在二战中被毁,90万册图书只有1.5万册得以幸存。战争乃文明之终结,从图书角度而言,亦是如此。
战争焚毁的不仅是图书,还有建筑本身。如今的图书馆是一战后年重新建造的,设计者是美国的建筑师Whitney Warren,他把图书馆建成具有新文艺复兴比利时佛兰德斯风格的建筑,和鲁汶城市风格融为一体,不愧是匠心独运的建筑精品。图书馆既然跟战争密切相关,故处处体现着战争的痕迹。图书馆外墙上的圣母像也与别处不同,她除了怀抱婴儿外,还手握长剑,刺向脚底下的一怪物,以示对战争的惩戒。
据一位名叫马涛的集邮爱好者考证(下文有关邮票上的鲁汶图书馆内容来源于马涛先生所著的“最早登上邮票的图书馆——鲁汶大学图书馆”一文,恕不一一注明),比利时在1915年就曾发行以鲁汶大学图书馆为图案的邮票,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邮票。这张邮票上是鲁汶大学原先的图书馆模样,如图1所示,由图可知,当时的鲁汶大学图书馆不在现址,而是在如今大学主楼的位置。然而,经历一战后的图书馆(如图2所示),只剩下断壁残垣,可谓是满目疮痍,不忍直视。
图片四
图片五
进得馆来,复有小门。小门外有一排排小箱,可存放东西,还有类似超市中带轮子的塑料篮筐,可斜拉提书。一楼通常是各式各样的展览,二楼有中心阅览室,此处陈列的都是百科全书类的精装书,整个大厅气势雄伟,四壁皆书。书架书桌都呈金黄色,颇有王者风范。且里头还有层层楼梯,可谓室内有楼。放眼看去,层层叠叠,不由让人顿生学海无涯之叹。
在鲁汶要借用中央图书馆的书,一般得遵循以下流程。先是在电脑上查询某书,下单预约,再过一两小时就可去图书馆取书。刷证过后,馆员会将书拿至柜台,然后便可借出。我记得曾在中央图书馆借过有关大学及图书馆历史的工具书,也曾在那里一页一页地拍摄有关《鲁拜集》的画册。离开鲁汶时,还曾买过一本小书,叫做《鲁汶大学图书馆:凤凰的故事》(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Leuven: The Story of a Phoenix),显然是取“凤凰涅槃”之意。一个有故事的图书馆,那所大学也必然有味!
除中央图书馆外,鲁汶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图书馆。人文学院(Faculty of Arts)拥有伊拉斯谟图书馆(Erasmushuis),荷语的huis即英语的house,是“馆”的意思。伊拉斯谟大有来头,他是欧洲著名的哲学家、神学家和人文主义学者,被誉为“16世纪的伏尔泰”,其著作有《愚人颂》、《论自由意志》等。他于1517年到鲁汶主持成立了“三语学院”,推广希伯来、希腊和拉丁三种语文,声望如日中天。“三语学院”就是人文学院的源头活水,所以人文学院图书馆以他来命名。
往期回顾
【声明】感谢邵斌老师和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授权iResearch刊载此文。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,可致电010-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@fltrp.com,我们将帮您联系原文作者协商授权事宜,请勿擅自转载。